qrynhsegl 发表于 2016-5-5 05:04:33

散谈呼噜诗歌自然酣畅的美学特征 izsa2oow

“呼噜”一词,从生理学意义上说,是人的一种下意识产生的、不可控的、自然而真实的行为。从“呼噜”这个词的内涵看,“呼噜”,是人的“本真”和“本源”,是人的“最真实、最朴素”的行为。2005年初,活跃在《红袖添香》网站的诗人风钊子等人根据中国现代诗坛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借用了生理学意义上的“呼噜”一词,提出了创作呼噜诗歌的诗学主张,并毅然决然地给诗歌冠上“呼噜”标签。从给诗歌冠上“呼噜”标签的那天起,一种集语言通俗性、情感真挚性、选题随意性、意念生活性、文字口语性、品位大众性等于一体的诗歌,开始在中国的诗坛上出现,并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因此,呼噜诗歌是一种游索于非理性与非感性之间的一种诗歌。呼噜诗歌在本质内涵上,以生命意识为本位,坚持“诗性即人性,诗话即人话”的诗性思维,拒绝故意断句和晦涩雕琢,追求语言自然流畅,寓意深刻易懂,使诗意趋向大众化;在形式表现上,强化诗“说”的特性,淡化诗“写”的表像,无论是直书胸臆还是曲折表达,都倡导强化个性,弱化共性,它的诗句既无大喜、大悲之词,又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诗歌通俗易懂,自然酣畅;在表现主题上,力求通过本真而通俗的诗意表达,使诗歌表达的意境犹似梦境、幻境,使它的诗意像光的剪影、影子的律动。为了让更多朋友了解“呼噜诗歌”的魅力和创作要求,本文试吸取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按照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要求,谈谈呼噜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呼噜诗歌的自然酣畅美。   

     

  (一)   

  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基于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体验和激赏而升华的一种理想的美学形态。我们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审美观,是指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并积淀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审美观念。可以说,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纵观的文学史,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追求上,儒、道、禅等各家都在追求一种共同的境界,在审美心理方面,十分注重“天人合一”、“与道冥一”的自然之美,企望达到一种洞察本来面目的彻悟境界。根据呼噜诗学会的有关解释,认为呼噜诗歌在审美心理上与传统文化美学价值上,也存在着一种“渗透与融通”的联系。他们认为,在呼噜诗歌的创作之时,作者将自己的人性体验(即“做个真实的人”的人性观念)融于作品之中,达到“人性已经成为诗歌,诗歌也成为人性”的境界。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重写意、重神韵、重意境、重朴素、重真、重雅,这也与呼噜诗歌的美学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呼噜诗歌与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中华民族审美的积淀,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铸就了呼噜诗歌的美学特色。   

  请看节南山的这首《睡莲》:   

     

  你沉入睡意   

  在深浓暮色中沼泽微微发光   

  现实分裂成无数个断面   

  有平庸生活的单薄映像   

  有巨轮在呼吸间永恒地向心旋转   

  有怀疑者的客体   

  和雷雨后瞬间出现的阳光   

  睡莲在其中一闪而过   

  它提醒你   

  现实从未发生   

  而游戏已经结束   

  它的花瓣带着吞噬者特有的妩媚   

  象脊椎中的一根毒刺   

  从麻木中蔓延   

     

  这一切是虚假的   

  而什么才是真实   

  当你思考之时   

  世界正从一个古老的梦中醒来   

  而一切都在变小   

  越来越晶莹   

  直到微缩成一颗露珠   

  从正在盛开的睡莲花瓣上滴落下来   

  在水中泛起一圈涟漪   

     

  这首《睡莲》,用重写意、重神韵、重意境、重朴素的素描技法,成功地勾勒出“睡莲”的特有韵味,折射出人间的冷暖、哀乐、艰险。作品语言朴实,思辨清晰,韵味特殊,具有一种异样的、娇艳的美学特性。   

  再看秋风向晚的这首《蓝》:   

     

  那时候的我,不知道蓝色代表忧伤   

  村东头的池塘边,蓝花草开得像天上的云   

  水是静水,我记得儿时的伙伴   

  一身的蓝衣裳,她像蓝花草一样绽放   

  曾经在这里溺水而亡   

     

  谁从又深又窄的巷子里跑过   

  银铃般的笑声附在飘动的裙袂上   

  她身后遗落的蝴蝶结,沾满泥土的味道   

  成为我无法忘怀的一截青春   

     

  一滴泪落在纸上,氤氲蓝色的墨迹   

  我躲在一首诗歌里,重温回忆   

  那些锋利的词语,把伤口切开   

  天空依然是蓝色的,无端的风飘摇着   

  窗外的树,已到暮年深圳白癜风医院

     

  这首《蓝》运用的也是素描技法。是一首很具震撼力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触景生情佳作!其构思起于“蓝”而终于“蓝”,诗意的层次分明,排比干练。作者用“蓝色”入诗,把瞬间的忧伤记忆点染成篇,将一种淡淡的忧愁提升到一种空灵的诗美境界。诗人在创造时的独特诗性体验,既表现在取材上,也反映在对题材呈现的形态上。诗歌犹如心灵、才智、激情和想象生长起来的大树,心灵、才智、激情和想象这些犹如大树的枝干,既独立支持,又能长出绿叶和奇花。这首《蓝》中:池塘边的“蓝花草”、童年伙伴的“蓝衣裳”、深巷里遗落的“蝴蝶结”、氤氲蓝色的墨迹……等等物象,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都成功唤起特有的情感特征,显示着一种别样的美学感知形式。   

     

  (二)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以有意识的功利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这是因为人类的第一要务首先是生存,而生存就时刻离不开物质资源的保障和供给。在生产力深圳白癜风医院极其低下的远古洪荒时代,“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类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马克思语)。那时,自然对人类而言,还是一种盲目的力量,是一种不可征服的恐怖对像,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完全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界在人类的心目中是无美可言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精卫深圳白癜风医院填海》等故事,就是原始人把太阳、海洋等当成丑恶对像并加以诅咒的。经过亿万年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界不断地“人化”,人的本质也不断地“对像化”,自然和人都由原来的“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谈呼噜诗歌自然酣畅的美学特征 izsa2o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