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食之外 nraecuvg

[复制链接]

1247

主题

0

好友

3787

积分
级别
8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3:1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舌尖上的中国》已久,我是看了一部又一部,看了一遍又一遍,随着视频走进“我们的田野”,探寻“厨房的秘密”,咀嚼“五味调和”下“时间的味道”,从“脚步”到“心传”,从“时节”到“相逢”,从“家常”到“秘境”,真是“流着口水,流着泪”,美食背后是历史,是文化,是生活,是情感。美食之外,还有太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我想说:在这个快餐文化侵袭泛滥的时代,许多美食的制作工艺丢失了,最可怕的丢失不是美食丢了,而是那种潜心制作,耐心等待,用心品味的心性丢了。最大的问题在孩子身上——   

  现在的孩子不仅不会刀铲下厨房,连“吃”的享受都不会了。那些清淡的、纯天然的食物基本不爱,爱吃各种调制的饮品,各种不知道原料的辣条,口味越来越重,再丰盛的食物也食之无味。最可怕的是,没有时间好好细嚼慢咽,好好品味一餐饭食。每天吃饭的时间都是边看手表边吃饭,匆匆扒几口便直奔教室。现在人的咀嚼功能越来越退化了,吃的精细绵软,吃的都是几番加工的“假食物”,而我们小时候常吃的炒花生、炒蚕豆、芦嵇、生红薯、芦根等,现在的孩子基本吃不到,即使有也不爱吃,就是爱吃也没有时间去细嚼慢咽去品味。   

  现在做饭的大都是70以前的,80后,90后,要不吃父母做的,要么吃食堂,要不在外面店里吃,会自己做饭的人越来越少。想想真可怕,这些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谁来传承,就靠饭店的厨师吗?如今饭店里的添加剂、调料越来越化工了,炊具、炉灶越来越自动化了,真正的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工艺简化了、提速了。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会酿米酒、蒸馒头、倒年糕、磨豆腐、做炒米糖,到我这一代,这些都得去市场购买了。而至今念念不忘的糊粉、饼酱、冷蒸、荞麦面疙瘩、番薯面馒头等等几乎绝迹了。而现在还有的青蒿团、藿香饼、粽子、肉丸、藕饼也大凡是老一辈的人在做,80后,90后很少会做像样的饭菜。   

  人们在快速追逐经济发展的脚步时,把许多东西弄丢了,那些精工细作的技艺,那些发酵酝酿的耐心,那些全心全意的情感,那些咀嚼品味的时间,都弄丢了。浮躁、虚荣、浅薄、功利,不仅写在脸上,更体现在做饭、吃饭的态度上。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不缺乏美食,也不缺乏“吃货”,缺少的是悠闲地品味美食的时光,快餐文化的入侵,方便面、速食、快餐,吃饭成深圳白癜风医院了一种应付。缺少的是用心自制美食的能力和愿望,会吃,爱吃的越来越多,会做、想做的人越来越少。“心传”断层,面少,除了学厨师,普通年轻人,有几个热衷厨艺。上大学、读研考博,“书呆子”“学究”生活能力都比较弱,他们会下馆子,叫外卖,却难得会自己做饭菜。学校教育,只教考试知识,不教生活技能。只有职业教育才有厨艺这门专业。   

  今天,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网购普及,在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乃至进口的美食。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被冲击,被融合,被渐渐分解。比如,川菜在每个城市的饭店、酒馆占据着菜谱的极大比例。很多地方的本土饮食习惯、风味被严重破坏。麻辣烫、沙县小吃、肉夹馍、米线、刀削面、鸭脖子、山东杂粮煎饼都成了各地普遍的小吃了。而原产地最乡土,最本帮的小吃、美食,却渐渐退出了主宰的舞台,只有一些中老年人或许还坚守着一些传统的习惯。我在童年时代吃过的美食:糊粉、饼酱、冷蒸,酱茄子、手擀面、手工馒头,杨柳叶摊饼……几乎难得再见,难得享受了。很多时候,只能在回忆里搜寻,在文字里咀嚼,在回味里遗憾。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是爱下厨房的。七八岁的时候,就能自己生火做饭。灶膛的火一亮,心里就暖暖的,有米下锅的日子是令人感动的。那个物质匮乏,饥肠辘辘的年代,会自己烧火,就不会饿着。灶膛里总藏着对付馋虫的秘密。玉米、红薯、芋头扔进灶膛,烧烤一阵,再从草木灰中扒出来,早已香气四溢,引得口水狂溢。有时候,从坛坛罐罐里翻出一把生的花生或者蚕豆,放到铲灰的铁深圳白癜风医院铲上,搁在灶膛里,不肖片刻也能吃到香喷喷的花生、蚕豆,至于烤红薯干、馒头干什么的更是小菜一碟。那时候,我们都坚信会做、肯做,就不会挨饿。   

  现在的孩子,不会做,不肯做,没时间做,但没有谁会饿着。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从来不用为吃饭心。孩子能吃、会吃、肯吃,已经成了父母、长辈最欣慰的事了。追着喂、哄着吃、逼着吃、带着孩子到处吃,已经成了许多家庭的重要任务。于是,许多孩子,上了大学还从未做过一次饭,甚至连煤气灶都不会开,很多谷物、蔬菜都叫不出名来。这些不得不叫人担心:将来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手烹调出美食来?将来谁来用心做饭?谁来把中华几千年的美食文化传承下去?舌尖上的美食难道永远停留在舌尖上?   

  当我们宣传《舌尖上的中国》,当我们用微信转发一道道美食时,当我们大言不惭说自己是“吃货”时,当深圳白癜风医院我们把快餐、速食、进口食物当美食时……是不是要想想美食之外,我们该做点什么?比如家庭三餐的心口相传,比如中小学教材、课程的设置,比如营养学、健康饮食的普识教育,比如中国传统美食制作的坚守与传承……美食之外还有太多只得反刍、玩味,只是常常被泛滥的美食味道掩盖了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2 惠州夜网论坛 (www.0752snyw.com)  版权所有
官方QQ:2030314199  邮箱:2030314199@qq.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